美麗中國法治守望——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生態環保監督綜述
云南亞洲象往返行進超過1300公里回到了棲息的居所,“微笑天使”江豚時隔十多年再次亮相長江水面,風吹過河北塞罕壩林海蒼翠連綿無盡,日頭照在青海黃河源扎陵湖閃耀碧波萬頃,廣闊的天地萬物悠然棲息。大道篤行系蒼生,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一個生機勃發的美麗中國呈現在人們眼前。
8月30日,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報告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報告指出,我國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改善,生態系統得到持續修復,綠色發展成效不斷顯現,綠水青山的“生態顏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同步提升。這一切成績的取得,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聚焦生態環保領域的突出問題,精準發力,連續五年開展執法檢查,先后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保護法等10部生態環保法律和相關決定的執法檢查,栗戰書委員長6次擔任執法檢查組組長,10次帶隊赴地方檢查,規格之高、力度之大、影響之廣、成效之好前所未有,為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人大貢獻。

△制圖/陳玉葉
保衛藍天白云繁星閃爍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空氣質量直接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幸福感”“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局之年,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栗戰書委員長親力親為擔任檢查組組長赴兩省實地檢查,主持檢查組全體會,主持專題詢問。這次執法檢查的高規格,為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開了先河。

△8月16日,北京天朗氣清,小朋友在北京永定門公園內玩耍騎行。攝影/新華社 鞠煥宗
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直面問題不搞評功擺好,典型違法事例公開點名。設立了隨機抽查小組,不打招呼、直奔現場,共對12個城市38個企業和工地進行了抽查。不光點問題,還分析原因、提出對策。在約兩個半小時的專題詢問中,栗戰書委員長親自主持,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最高法、最高檢的負責同志積極應詢,直面問題,共商對策。此后,開展專題詢問成為生態環保領域監督的一種常態。
從“霧霾重重”到“藍天常在”,全國空氣質量改善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與2015年相比,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34.8%,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提高6.3個百分點、達到87.5%,重污染天數減少53.6%,不少地方空氣質量達到十年來最好水平,很多群眾都說:“藍天回家了!”
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生態環保領域的依法監督可謂環環相扣、久久為功。
2019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執法檢查報告將法律條文與實際情況對照,指出突出問題。讓法律制度的牙齒“咬合”,充分發揮好法治威力,充分彰顯出求真務實、堅持問題導向的作風。

△秋季,長江三峽保護區風光宜人。圖/視覺中國
近年來,全國各地嚴格落實水污染防治法,推動水環境質量發生巨大變化,主要江河、湖泊水質穩中向好,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高18.9個百分點、達到84.9%,劣V類水體比例下降至1.2%。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為94.2%,全國污水處理規模達2.3億立方米,形成全世界最大的污水處理能力。
推動長江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中,全國人大常委會直接檢查8個省份,其中6個省份屬長江流域,監督與立法相結合,為之后制定長江保護法打下了堅實基礎。
大江奔涌,催促革新。2021年3月1日,我國首部流域法——長江保護法施行。而就在法律實施僅一年多,全國人大常委會便啟動長江保護法執法檢查,用人大剛性監督保障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見效。檢查發現,隨著長江保護法實施,長江水質不斷提升,岸線生態持續好轉,江河湖泊日益潔凈,長江生態保護與修復成效進一步顯現。
護佑土壤安全沃野千里
金秋時節,稻谷豐收,稻田與山川、林海、道路、農房等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美麗的豐收畫卷。土生萬物,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直接關系到農產品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

△9月5日,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鎮優質晚熟水稻田豐收在望。攝影/新華社 陶明
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剛一年多,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就開展執法檢查,其目的就是發揮人大職能作用,推動各地區各部門落實法律責任,著力解決土壤污染農產品安全和人居環境健康兩大突出問題。
如果說法律是一把利劍,那么沒有嚴格執行的法律只能是一把沒有出鞘的劍。結合實地檢查,執法檢查組在報告中,用較大的篇幅,列舉對照了30個法條,查找了六大類33項法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為有關部門整改壓實了責任,用剛性監督讓法律“利劍出鞘”。
近年來,全國各地加大法律實施力度,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積極成效。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體系覆蓋90%以上的行政村,初步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標準體系,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5.5%,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6%以上。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分別達到40.2%和40.6%,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7%,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
引領垃圾分類資源回收
固體廢物具有量大面廣、種類繁多、性質復雜和危害程度深等特點,是大氣、水、土壤的重要污染來源。另一方面,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2020年,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經過全面修訂,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貫穿始終。
2021年,栗戰書委員長擔任組長,率隊對固廢法進行執法檢查。此次執法檢查延續了前三次執法檢查積累的好經驗、好做法,堅持問題導向,將新增法律制度實施情況作為重點,切實增強監督成效。
執法檢查報告顯示,法律實施以來,重點領域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成效顯著、配套法規標準逐步完善、行政執法和司法保障不斷強化,垃圾分類觀念真正深入人心。此外,報告也指明了各地在落實法律時存在的問題,比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落實不平衡等,同時給出意見建議。
隨著法律的深入實施,垃圾分類成為新風尚。截至2021年底,全國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居民小區垃圾分類平均覆蓋率達到77.1%。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守望美麗中國法治常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202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對本屆以來生態環保法治建設工作成效進行一次全面回顧和檢驗評估。從執法檢查情況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一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正在從藍圖一步步變成生動的現實。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隨著監督工作的持續開展,五年來我們看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深遠。中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主張加快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如今,生活在同一片天空、同一個家園下,我們最明顯的感受是,“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人民更幸?!闭徊讲匠蔀楝F實,人大以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的、沉甸甸的成績單。
記者手記
山水之間,即為美麗中國。
五年來,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對10部生態環保領域法律和有關決定實施情況開展執法檢查持續監督環環相扣,舉行5次專題詢問動真碰硬常抓不懈,聽取審議10余份國務院有關報告跟蹤問效久久為功,在法治軌道上治理污染、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五年來,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栗戰書委員長作為檢查組組長,擔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領學人”,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重大政治任務貫穿執法檢查全過程。
五年來,執法檢查組每一次全體會議,還有到地方實地檢查,首先都要一起梳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相關領域的指示要求。這是深刻領會“兩個確立”決定性意義的具體體現,是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落實到每一項具體工作之中。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為建設美麗中國護航,匯聚起更加磅礴的時代偉力,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